陈新亚是当代富有独特艺术个性的书家,书法个性突出,书写技巧丰富,创作态度严谨。擅长章草、大草,亦精于行楷、手札书。而今天,我收藏了十余件他的题跋书法,静夜欣赏,别有一番情趣。 我对陈新亚先生关注较早,他在书坛崭露头角时,正是我开始收藏书法之初。那时,他大学毕业后从基层进入湖北黄石市委政策研究室,凭着一手王蘧常风格的章草,在国内各类书法大赛中频频折桂。成立不久的《书法报》盯上了这位书坛新秀,徐本一先生几次商调未果。1988年暑假,刘涛先生把他推荐给刘正成先生,以编辑《当代中国-书法卷》的名义将陈新亚借调到《中国书法》杂志社,协助编辑《中国书法鉴赏大辞典》。1989年4月末,“新亚则以怕学潮闹大了不得而归为由,必归之。”(陈新亚语)三年后的1992年底,陈新亚正式调入书法报社。那时,他工作非常勤奋,我读过许多他的文章,包括他给《王镛书法集》写的序言。可却在越来越多的展览中见不到他的作品了。他后来的解释是:“做了新闻工作,不能不更加强化此一条规矩,便自誓之:绝念于国展,并更努力于自己的艺术修炼,以静其内心,去其俗欲,自我超越,提高鉴人鉴世能力也。” 那个时期,他的书法面目已不只是王蘧常风格的章草,大草与鲁迅风格的手札书也逐渐有了面目。当时,《书法报》的采编人员效仿前贤,凭剪报薄酬为读者写书法。我收集了朋友的一些剪报,请铸公、杨坤炳、雷志雄等都写了书法,陈新亚的尤多,计有四条屏、对联、中堂、横幅等多件。并汇款请其为我收藏的一件王蘧常先生墨宝题跋,几年前,我们在网上交谈时,他还提过此事。后来,作品转让给了大庆的藏友,我也再没提过此事。 陈新亚的勤奋工作得到了应有的回报,他先后担任编辑部主任、执行主编,当选中国书法家协会第五届理事。那时的《书法报》编辑水平很高,经常揭露和批驳当时书坛恶习和错误的观念,讲了许多有媒体良心的话,其中不乏陈新亚的手笔。可就在这时,发生了一件匪夷所思的事情。2000年,江西省原副省长胡长清腐败案发,《书法报》却莫名其妙地登载了一篇吹捧胡长清书法艺术的文章,赞其“承柳公权之铁骨,袭颜正卿之浑厚,飘逸灵秀再追‘二王’”。我当时读那篇文章时,就觉得惊奇,这报社领导不知道宣传纪律吗?果然,《书法报》被中央宣传部责令停刊整顿。陈新亚也因此事牵联被免职,去编“兰亭”副刊。没有人解释当时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事,后来在一个网站的帖子中,陈新亚曾自嘲地写道:“有人提到“走麦城”的事,新亚检讨:上小学四年级时,当了多年的班长,忽无故被老师撤下。上大二时,所担任的团委宣传委员,亦被无故撤去。作《书法报》总编室主任时,报纸正红火着,亦因“犯了严重的政治错误”被停下了,新亚自然又遭撤职(对此不知刘先生当时心情若何?)。现被安排做《兰亭副刊》的主任,说不定哪天又要被撤的。” 人们不得不佩服陈新亚的水平,“兰亭”副刊非常精彩,每次报纸到手,我首先看的就是“兰亭”副刊,也投过稿。那时的陈新亚,开始学电脑、学画画,就是临摹山水。其实,陈新亚早已萌生退意。在停刊事件前,他曾几次辞职未果,停刊事件给了他一次重新选择的机会,他下定决心,放弃做评论家、编辑家的梦想,45岁退休安心写字。 2008年,陈新亚放弃了城市生活,回到家乡蕲春大别山深处的笔架山达摩峰,每天过起了读书、写字、种地、抚琴的“耕读”生活。“避世不辞客,种田还买书”,感受自然之美,享受劳作之乐。他不拒绝现代的便利,更以旧式文人的方式体验生活。他坚持“略比人用功一点,便可胜人一筹”的信念,连种地也比农民勤奋。他不带想法去写字,不刻意“创新”,不求“大道至简”,但又坚信,功夫到了,自然出新,自然入道。他对一草一木,一粥一饭,都怀有深深敬畏,与身边的人、物和谐共生,心无挂碍,故能万物皆备。他看似悠闲,又绝不悠闲;看似特立独行,却只是遵从内心。 在他住处不远的地方,有一颗百年木瓜树,春天红花满树,秋天硕果累累。《诗经木瓜》曰:“投我以木瓜,报之以琼琚。匪报也,永以为好也。”那是情人之间,或者朋友之间的一种情谊传递。陈新亚喜欢这木瓜,遂改号“木瓜”。关于陈新亚的隐居生活,诗人伊淑桦《新亚先生卜居笔架山》中的描述很到位,诗曰:“负耒向丘陇,灌园复种竹。朝汲泉涧清,暮采葵藿绿。村邻能相厚,园事每相嘱。绝似晋时人,来随此中俗。梧桐当户栽,庐舍依岩筑。饱看出岫云,闲弹流水曲。岚光入砚底,日晷移山麓。岂念世悠悠,长仰峰矗矗。殊方故人来,煮茗谈宵夙。百年何须臾,浮生多迫促。山深许逃名,不必问高躅。” 关于自己的选择,陈新亚这样解释:若给自己90年的一个期许的话,后45年可以做一点自己想做的事情,不然的话到老了就后悔不及了。等他们60岁退休出来,我已经提前15年上路了。这就不一样了,我出道早,这叫出道早。 如果我没记错,今年是书法家陈新亚“出道”30周年,他会给我们怎样的惊喜呢? 2014年7月25日0时30分于三惜草堂 |